忘記密碼
4月7日,首屆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工智能課程建設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此次論壇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和華南師范大學主辦,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浦育AI科創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和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創客與跨學科教育研究組(SIG-MIE)承辦,上海智位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來自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全國50余所知名高校與多家科研單位的近3000位教育技術專家和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此次論壇。與會人員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和未來方向。
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楊建榮,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林達華和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張學波分別發表致辭,強調了教育技術學專業在新時代的使命和擔當,指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優勢和面臨的挑戰,并表達對全國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推動師范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期許。
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 楊建榮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 林達華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院長 張學波
專家引擎 共筑智能
在本次論壇上,復旦大學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馬劍鵬在題為《人工智能賦能的創新與應用》的報告中,介紹了復雜體系多尺度計算和模擬技術、AI賦能新藥設計等案例,強調了培養計算生物學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將重新定義科學研究新范式。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能教育中心AI科創教育顧問、浙江省特級教師謝作如在題為《浦源浦育:構建開源開放的青少年AI教育生態》的報告中,介紹了智能教育中心面向青少年開發的AI開放創新平臺(openinnolab.org.cn)和AI學習工具XEdu,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概念,強調深度學習對理解“數據、算法和算力”的重要意義,并倡導以“用AI解決真實問題”為出發點,實現從創客教育到人工智能教育的過渡。
師資培養 觀點碰撞
華南師范大學鐘柏昌教授在題為《教育技術學師范專業人工智能素養類課程設計舉例》的報告中,介紹了師范生人工智能課程設計的目標定位與理論框架,結合案例分享了課程設計的探索實踐。
溫州大學方建文副教授在題為《面向師范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的報告中,介紹了溫州大學十多年來在人工智能師資培養方面的實踐歷程,并分享了他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課程中的設計理念和教學經驗。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陸雅楠在題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師成長營活動概述和課程設計》的報告中介紹了教師成長營的舉辦背景、課程設計、教學成果和師范生營員學習情況。
教師成長營優秀學員代表上海民辦張江集團學校特聘教師洪敏華、上海市松江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教師錢信林、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張紫薇分享了學習成果“失語癱瘓患者醫護召喚裝置”,匯報了《項目化教學設計——初中AI科創入門課程》和《從AI項目到科創課程開發——以AI健康賦能項目化校本課程開發為例》的項目化AI教學設計和思考。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王宇涵、王海濤分別介紹了實驗室舉辦的國際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會(IAIF)及實驗室與課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發起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研究項目”,交流了實驗室在未來AI人才培養和AI教育實踐成果方面的經驗與建樹。
共同體成立 推動AI教育創新
在本次論壇上,全國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共同體”)正式成立。共同體由華南師范大學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發起,旨在連接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推進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和創新,為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平臺、工具、資源、培訓、比賽和課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普及。
全國師范生人工智能共同體成立儀式
在共同體會議上,與會成員重點討論了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方案,商議并通過共同體章程,初步形成了共同體組織架構的人選名單。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江南大學和四川師范大學的人工智能教育負責人分享了他們在高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期經驗,會議由鐘柏昌、謝作如主持。
線下與會嘉賓合影
首屆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工智能課程建設高峰論壇在與會者的熱烈交流中順利閉幕。本次論壇就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工智能課程的建設提出一系列具體方案和建議,涵蓋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研討等方面,將為我國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和思路。